027-89665570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工匠精神】制造业没有捷径,只有质量

时间: 浏览次数:2006

本文摘自新浪财经

文 |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制造业没有捷径,只有质量


  工匠精神到底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与“巨”通用,即规矩,做形容词用意为细致工整,精准严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障质量。不论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制造业理应质量为王,没有捷径。

  一位意大利的高级裁缝和你谈他的工作,你问的是怎么做缝纫,他谈得却是艺术和激情。眼里身上都透着一股子自豪。他做了30年裁缝,可以闭着眼睛飞针走线手缝袖口,可为了让客户身上的西服更加合体,他还会上街偷偷观察他的客户行走坐派,再修改衣服。

  另外一个瑞士制表师可以花一年时间组成一个两寸照片一样大的复杂功能机芯。他捧起机芯给你看的时候,就像一个小男孩举着一个水晶苹果,眼里全是喜悦。他说他是真喜欢看着机械表机芯里的小部件滴答摇摆的样子,有时候一个部件安装不好,他真会着急地想把头发都揪掉,甚至想上山狂奔。

  美国知名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理查德-桑森特( Richard Sennett)说过: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冲动,一种为了自己也要把工作做好的欲望。”


  这原本是一种类似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设想,但在欧洲,这种匠人真的存在,前提是有足够好的土壤:社会给匠人以尊重,有保障的体面生活,以及最重要的——完善的企业和社会制度。

  从历史的纬度来看,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产品质量都靠修行,从假冒伪劣到金子招牌,必有一个阵痛的过程。

  今天看来优秀如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100多年前也曾被远远甩在英国制造后面,因粗制滥造遭人耻笑。他们之后开始自我反思,用制度规范德国制造。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概40余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了六倍,出口增长了四倍。德国制造的金子招牌由此奠定。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在100多年前逐步完善起来的产业制度规范和学徒制,让他们在二战之后的一片废墟里依然可以迅速崛起。

  再说瑞士制造(Swiss Made)。 1800年,英国和瑞士每年各生产20万件钟表;50年后,瑞士钟表产量是220万件,英国还是20万件。当时瑞士钟表鱼最擅长造假英国或是法国钟表品牌。直到一批瑞士钟表品牌成长起来,修正工艺流程,不断发明改进生产工具,瑞士钟表才打出声誉。这个后来者居上也花了几十年之久。


 ——不浮躁与不放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关于精准。精准是好产品生长的土壤,保障质量,精密生产,不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残缺,而是企业活得长远的根基。

  我在瑞士卢塞恩旁边的小镇依巴赫-施瓦茨问了维氏集团CEO卡尔-埃尔森纳四世(Carl Elsener)瑞士军刀百年长青的的秘密。他说维氏的竞争力就是把每一个简单的部分精确地组装到一起,赢在细节。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品牌的价值应该是品质,功能,以及设计和创新,这四个价值中,做不到品质和功能性,其他两样都免谈。

  如保时捷公司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所说,改变很容易,改进要难得多。这些企业在某一个“窄域”以一步步小小的改进和自我突破,最终在行业竞争中占领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在德国,除了超级航母级的超级企业之外,还有几千家只在业内知名的零部件生产公司,他们九成以上都是运营了100多年的家庭企业,散落在慕尼黑、斯图加特、莱比锡近郊的小镇上甚至深山里,祖孙几代人一直专攻一类产品:轴承、阀门、螺栓等。这些色彩纷呈的优秀企业是欧洲制造的脊梁。


  其次,要尊重新科技,但不要神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传统技术不代表就是落后的技术,也可能是最高效的:全球最大的飞机空客380的庞大机身是由两个工程技术人员一组,使用2.8万个柳钉手工焊接完成;英国最大的自行车企业连续几十年坚持用传统的铜焊技术完成车身焊接;在瑞士名表工坊积家,研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切割工具,和使用了100年的传统技艺依然在使用,因为实践检验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我在斯图加特和博世集团负责工业技术产业的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聊到了机器人会不会消灭人类就业的问题,这位工业4.0领域颇具威望的行家的回答十分简短:失业率和自动化程度从不相关,说技术革命带来失业仅是个“伪命题”。

  “一个训练有素的技师在精确度上完全不逊于机器,而工人的灵活性又是机器根本达不到的。”这是保时捷独家配件(Porsche Exclusive) 总监Boris Apenbrink说的。


  第三,这是来自德国和瑞士的经验:优质产品的生产技能,生产态度可以通过现代学徒制进行延续。

  复杂的手工艺需要多年的操练,需要理解原材料,对工具的熟练使用。从这点来说,一个优秀的钢琴家,芭蕾舞者,作家,和一名裁缝,陶瓷艺人,钟表师都没什么不同。

  同时,欧洲的很多现代工匠更多的是一种终生职业选择,并非“阶级固化”的副产品。在德国,生产线上学徒也可能成为明日一家工业大鳄的金领经理人,他们也可能出身某一职业技术学校,也可能是某一个工程或是化学专业的博士生,总之对产品和生产流程十分精通。如果没有学徒制,不仅老技师的技术无法有效传承,就连一种精密生产的精神也无从传递。

  我们这几年也在呼吁学徒制,但目前国内精英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体系与学徒制不兼容。一个高效的学徒制,在制度上也需要学院,企业和政府三方无缝对接,缺一不可。


  第四,家族企业的力量。很多优秀的欧洲大公司和中小企业不上市,不着急圈钱,为的是更好地世代传递商业初衷,不受诱惑,不变本心。


  工匠精神是现代制造业的良心。它是一种精神符号,既不定义身份,也不定义身家和职业。优秀的企业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必定会以保障产品质量为根本,其次才是创新和提升效率。要耐得住寂寞,有沉淀,有恒心,若坚持本心,可延续百年。